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概況
●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為1924年中山大學建校時的生物學系。80多年來,一大批著名學者如:費鴻年、辛樹幟、羅宗洛、董爽秋、陳煥鏞、張作人、任國榮、戴辛皆、朱洗、容啟東、吳印禪、于志忱、蒲蟄龍、江靜波等曾在此任教,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學院早期以分類學、系統學、生態學等學科為基礎,進而逐漸發展了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目前,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實驗室規模、實驗儀器設備等方面均處于國內同類學院前列,已成為一個學科門類齊全、基礎條件優越、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生命科學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基地。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蒲蟄龍教授,榮譽院長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杰出校友、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現任院長是徐安龍教授,黨委書記是黃治河同志。
● 生命科學學院現下設三個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化學系和生態學系);3個研究所(昆蟲學研究所、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生態與進化研究所);2個院(松山湖生物技術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8個研究中心(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教育部南海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藥研究中心、草業與綠地技術研究中心、-、寄生生物研究中心、廣州現代中藥質量研究中心);華南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和一致醫藥發展研究院掛靠在本院,此外學院還設有生物博物館、實驗中心等。
● 生命科學學院還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經濟動物繁殖、營養與病害控制國家專業實驗室和植物基因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 4個省部級重點和開放實驗室: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生經濟動物良種繁育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藥用功能基因(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組開放實驗室等。
● 生命科學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和職稱機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學術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48(250)人,其中教授49(45)人,副高職稱82(66)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科學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博士生指導老師38(33)人。教師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獲得者107(106)人(其中留學歸國博士26人)。
● 生命科學學院是國家首批建立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的單位之一,1998年又首批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擁有覆蓋生物學、海洋學、藥學和植物保護學等四個一級學科的17個博士點(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海洋生物學、生物技術、食品安全生物學、信息生物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和20個碩士點。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三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并分別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博士點和國家重點學科數均居高校生命科學學院前列。2003年,成功申報并獲得批準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和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等四個廣東省重點學科。
● 長期以來,學院在動物學、植物學等基礎學科,特別是在昆蟲學與生物防治、植物系統與區系學、魚類學、生態學、種子生理學等領域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在保持動物學和植物學等基礎學科繼續處于全國前列的同時,近年學院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個研究領域均得到大幅拓寬和深入,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院的各研究方向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的優勢,在水產、養殖、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理論與應用成果。自2000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及各類科研項目494項(其中“863”和“973”項目30項(含合作)、國家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3項);科研經費持續大幅度增長,2002年的科研到位經費高達3778萬元,4年到位總經費達12151萬元。出版專著(包括教材)45部,發表論文1600多篇,SCI收錄的論文逐年上升,質量明顯提高。2003年,學院共發表SCI論文99篇,影響因子總數達229點(根據2002年影響因子計算),位居高校生命科學學院前列;獲各級獎勵26項,其中省級部以上獎勵8項,申請專利101項,授權專利23項。據不完全統計,科研成果創造社會經濟效益超過80億元人民幣。
● 學院擁有兩個國家教學基地: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學院高度重視生命科學與技術的人才培養工作,先后主持了15項國家、廣東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有4門課程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建設課程”,另有14門基礎及專業課程被列為“校級重點建設課程”。近5年來,學院的教學工作獲得了顯著成果,多位教師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廣東省勞動模范”、“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和“南粵教壇新秀”等榮譽或稱號,以及20多項中山大學教學獎。本科生、研究生綜合素質近幾年得到極大提高,先后有3項研究或設計獲“全國挑戰杯”一等獎、二等獎以及4項廣東省一等獎,另有20多人次獲得“南粵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獎”。目前在校本科、專科學生1656人,碩士研究生683人,博士研究生234人。2001年,我院研究生招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人數,標志著學院向研究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
● 學院的科研教學條件優越,擁有包括曾憲梓先生捐資的兩座大樓在內的共約24000平方米教學、科研用房;有教育部(黑石頂)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等18個校外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全院現有儀器設備達3900多件(套),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折合人民幣約3600萬元;生物博物館是目前國內高校系統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之一;學院圖書館中西文藏書17萬冊。規劃中的18000平方米生命科學大樓也即將動工。
● 學院目前較為活躍的研究方向包括:昆蟲病原微生物與生物防治,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及病害控制,RNA科學與技術,南海海洋生物資源的研究與技術開發,重要醫藥功能基因研究與技術,植物系統演化與分子進化,胚胎發育調控的分子機制,腫瘤細胞及其分子生物學,華南地區動植物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水稻基因工程研究及新品種培育,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干細胞分化的分子機理與技術應用,植物藥標準化種植(GAP)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微生物及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污染與恢復生態學及生態工程等。
● 中山大學高達重視生命科學學院的發展,在實施“九八五”(一期)行動計劃中下撥學科經費7000萬元?!笆濉逼陂g,學院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三個國家重點建設學科為基礎,重點實驗室為龍頭,宏觀與微觀生物學為兩翼,團隊建設為核心,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重大成果為標志,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技術平臺,將生命科學學院建設成為具鮮明華南地區特色、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生命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同時使生命科學學院的成果輻射到醫藥衛生、農林、水產、環保等產業,特別是生物技術產業,為我國尤其是廣東省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