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國內生豬價格持續低迷,農業部公布的生豬存欄、能繁母豬存欄數據持續走低,同時華南地區禽流感肆虐,消費者談“禽”色變,飼料需求呈現疲態,但是國外機構紛紛預測我國蛋白飼料和能量飼料需求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因此我們決定對飼料生產企業以及畜禽養殖企業進行實地調研,以了解飼料企業生產經營、養殖企業存欄結構、養殖利潤以及飼料成分變化等情況。
位于華南地區的廣東是此次調研的目的地。之所以選擇廣東,有兩個原因。其一,廣東飼料、養殖產業密集。去年廣東飼料總產量預估為2423.17萬噸,同比增長7.68%,約占全國飼料總產量的13%。而養殖方面,2013年廣東肉類總產量為435.23萬噸,僅次于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四川,位居全國第六。廣東是我國主要的畜產品產區和飼料銷區。其二,廣東糧食貿易活躍。粵西至粵東沿海均有大型深水港,珠江流域的眾多內陸碼頭可停靠1000噸以上船只,海運以及內河運輸便利,運輸成本較低,北方地區以及國外進口飼料原料都可以通過水路方便地進入廣東。因此,通過在廣東的調研,我們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了解國內的蛋白飼料和能量飼料需求情況。
本次調研由大商所支持,中糧期貨(博客,微博)承辦,4月13日出發,為期7天。調研團一行從廣東湛江出發,途徑茂名、陽江、云浮、佛山、廣東、東莞、深圳等市,對沿途主要的飼料生產企業、生豬養殖企業、油脂加工企業以及糧食貿易企業進行實地調研。所調研的飼料企業,去年累計銷量為1755萬噸,約占當年全國銷量的9%,其中,豬料占比約為38.21%,禽料占比約為39.34%,水產料占比約為22.05%。
生豬存欄同比下降約三成
本次調研共走訪三家生豬養殖企業,其中存欄20000頭以上的豬場一家,存欄6000頭和存欄500頭的豬場各一家,分別代表了大規模豬場、中等規模豬場和小規模豬場。面對豬價長時間的低迷,這三個類型的企業,應對危機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位于茂名地區存欄20000頭以上的大型豬場,與美國相比,豬場自動化程度較低,養殖人員專業技術薄弱,生豬的生產性能并未得到充分發揮,母豬的PSY(年均提供斷奶仔豬數)值不足18,生豬養殖全程料肉比達到2.8,低于平均水平。生豬養殖成本較高,調研時出欄成本在13.6元/千克,而當時生豬的收購價格只有12.8元/千克,生豬養殖虧損80—90元/頭。但是,該集團資金實力雄厚,即使處于虧損狀態,仍在逆勢擴張,今年計劃增加母豬存欄約10%。
位于新興縣存欄6000頭的中等規模豬場資金實力一般,養殖技術也處于平均水平以下,豬價長時間低迷造成其資金鏈斷裂,不得不淘汰母豬,縮減產能。這部分養殖戶以及散戶是生豬產能淘汰的主要力量。該豬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淘汰母豬,截至目前,淘汰母豬約占存欄的30%,今年全年生豬供應也將下降15%—30%。要想恢復到原來的母豬存欄水平,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位于化州市的豬場是一家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養殖場,資金實力一般,但是管理精細,生豬產能得到了充分發揮。該豬場只有夫妻二人管理,沒有其他人工費用,存欄母豬PSY值能達到22—24的水平,育肥豬全程料肉比在2.3左右,即使豬價在11元/千克,仍能保持小幅盈利。調研時,該豬場增加的后備母豬已占存欄的20%。
調研區域內,生豬存欄整體下降接近三成,生豬養殖行業的競爭將愈演愈烈,資金實力較差、養殖技術落后的企業和散戶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資金實力較強的農牧企業正在加速進入市場,但是養殖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激勵措施也有待改善,待生產技術指標提升,其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后期生豬產能淘汰力度有限。
一季度豬料銷量萎縮20%—30%
本次調研的飼料企業,今年一季度豬料銷量回落最為明顯,降幅在20%—30%,原因有二:一方面,去年生豬養殖虧損嚴重,部分豬場資金鏈斷裂,無法再投入資金進行生產;另一方面,當生豬養殖利潤較差時,豬場會停止使用全價配合飼料,轉用自配料,以降低配方成本,有的甚至只投喂玉米與麩皮,不再投喂飼料。
生豬存欄同比下降約30%,母豬存欄偏低,預示著未來三個月仔豬供應處于較低水平,豬料消費的增長也將受到抑制,這可以從3月中旬的豬價反彈中看出端倪。生豬供應減少,利好豬價,但利空豬料消費。
調研企業水產料銷量同比出現增長,春節前后水產價格低迷,養殖戶惜售,造成存塘量相比往年高出約20%。存塘大魚較多,今年一季度氣溫回升后,水產料消費增長迅速,其中蝦料增長最為明顯,同比增長約30%。調研中絕大多數企業看好今年的水產料消費,只有順德的一家企業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一方面存塘魚五一前后集中出塘,否則存塘魚在春季產卵會影響出塘重量,而且存塘大魚會吞食魚苗,影響新季魚苗的投放,一旦存塘大魚出塘,水產料消費有回落可能;另一方面,水產養殖受天氣影響較大,去年強臺風就曾造成大片水面翻塘,水產銷量下降,今年的天氣仍是不確定因素。
調研企業禽料銷量出現恢復性增長,今年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0%—20%,主要是去年年末—今年年初,未爆發禽流感疫情,華南地區黃羽肉雞存欄有所增加。不過,其仍未恢復到2013年高峰時的水平。禽流感對于南方黃羽肉雞消費習慣的影響深遠,冰鮮雞還不能完全被大眾接受,如果疫病再次發生,活禽市場關閉,那么肉禽養殖仍有可能遭遇嚴重打擊。只有人們消費習慣完全轉變,肉禽養殖才能保持良性發展。
今年調研時的情況與去年有明顯不同。去年飼料企業普遍看好豬料和水產料消費,對于肉禽料消費較為悲觀,而今年普遍看空豬料消費,對于水產和肉禽料消費較為樂觀。廣東省畜牧協會數據顯示,去年該省豬料銷量為1175萬噸,約占飼料總銷量的46%,而由于豬料消費的下降,今年一季度整體飼料消費下降約10%。
豆粕性價比突出使得雜粕喪失替代優勢
豆粕基差合同比例不斷提高,飼料企業簽訂豆粕基差合同的同時仍以遠期一口價為主,即買完基差隨即點價,這種模式在2013年豆粕價格上漲周期中可以讓飼料企業鎖定遠期較低價格的豆粕,但是在去年下半年豆粕價格下跌時,貿易商和飼料企業鎖定的都是高價豆粕,目前部分企業仍在執行到廠價3500元/噸的豆粕。豆粕采購模式的轉變促使生產企業更加關注期貨價格的變化,了解期貨價格的產生原理,不少企業成立了專門的期貨部門,結合期現貨頭寸規避風險。
多數飼料企業配方師表示,目前飼料配方設計起來相對簡單。
其一,往年,蛋白原料不足,豆粕價格偏高,他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其他蛋白原料替代,而現在,豆粕成為蛋白原料的價格洼地。調研時,豆粕與菜粕比價為1.26∶1,接近去年7月1.18的歷史低位,且豆粕與棉粕比價為1.20∶1,處于去年以來的歷史低位。
另外,進口DDGS品質發生了變化,其粗脂肪含量由之前的9%—10%下降到目前的7%—8%,蛋白含量提高1%—2%。我們以豆粕價格2850元/噸作為蛋白價格的基準,以玉米油價格8000元/噸作為粗脂肪價格的基準,經過測算,DDGS價格無形中被抬高了30元/噸。同時,進口DDGS蛋白吸收率較低,配方師在使用時主要關注其粗脂肪含量,粗脂肪含量的下降對DDGS的使用也起到抑制作用。
進口DDGS在水產料中對菜粕的替代作用也有所減弱。目前,華南沿海地區進口加籽菜粕出廠價與進口DDGS港口價持平。配方師表示,如果進口DDGS貼水加籽菜粕在200元/噸以內,那么使用上仍會以菜粕為主。
其二,豆粕產品標準化程度高,采購渠道便利,在設計配方時,增加豆粕用量即可降低飼料成本。
調研企業飼料整體銷量雖然出現下降,但是除豬料外,其他品種飼料配方中,豆粕使用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分品種來看,豬料對適口性要求較高,基本沒有添加雜粕,除豆粕外,主要使用進口DDGS。然而,今年一季度DDGS價格走高,進口銳減,已經失去使用價值,豆粕在豬料中的添加比例已經達到峰值,后期增長空間有限。禽料中雜粕添加比例繼續下降,配方師對棉粕和花生粕基本不再考慮,菜粕添加比例下降50%以上,主要被豆粕所替代。以鴨料為例,豆粕價格高企時,華南地區鴨料幾乎做到了無豆粕日糧,目前豆粕又回到鴨料配方中。豆粕添加比例的提升,既彌補了進口雜糧氨基酸的不足,又降低了飼料成本,禽料中豆粕添加比例上調了30%—50%。
水產料中豆粕添加比例也出現增長,菜粕添加比例從往年的30%—40%降至目前的5%—10%,進口DDGS性價比下降,添加量也出現下滑,水產料中豆粕添加比例則上調約30%。
今年一季度,華南地區禽料與水產料中豆粕使用比例同比增長20%—30%。以順德一家飼料企業為例,生豬飼料銷量同比下降約30%,而水產料和禽料銷量小幅增長,雖然整體飼料銷量下降約15%,但豆粕使用出現同比12%的增長。
飼料企業普遍對蛋白原料價格較為悲觀,需求低迷是一個原因,供應增加才是主要原因。其一,今年一季度進口大豆到港1536萬噸,雖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40萬噸,供給壓力在一季度并未顯現,但是,二季度預估到港量為2100萬噸,相比去年同期增加約200萬噸,折算成豆粕,同比增加約156萬噸。其二,即便進口蛋白原料供應略減,去年4—6月進口DDGS到港185.6萬噸,今年同期預估到港150萬噸,同比下降35.6萬噸,且去年4—6月進口菜籽到港155萬噸,今年同期預估到港109萬噸,折算成菜粕,同比下降27.6萬噸,但按照不同原料所含蛋白比例折算,豆粕供應在二季度實際增加約114萬噸。
去年調研時,飼料企業對于蛋白價格也持偏空的觀點,但當時主要是對于禽料消費看空。肉禽養殖周期短,恢復迅速,去年5—8月需求回升,豆粕價格出現了一波大漲行情。而今年,飼料企業看空豬料消費。生豬養殖周期較長,母豬從懷孕到產仔,再到仔豬育肥出欄,需要9個月時間,生豬飼料消費低迷的時間或許更長一些,豆粕價格很難出現類似去年的反彈行情。
進口雜糧替代有向產區蔓延的趨勢
華南地區飼料企業使用進口雜糧替代國產原料的情況較為普遍,進口高粱主要用來替代國產玉米,進口大麥主要用來替代國產小麥和麩皮。
去年,由于M162退運事件,華南地區用糧企業轉向采購進口高粱,以替代國產玉米。剛開始使用時,替代玉米的量只有10%—20%。替代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高粱的飼料顏色發紅,不被養殖戶認可。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養殖戶發現,使用進口高粱的飼料使用起來與玉米飼料無異,甚至還具有止瀉的作用,所以替代比例逐漸增加。具體來看,在調研中,不同飼料養殖企業對待替代品的態度差異很大。
大型農牧一條龍企業生產的飼料,尤其是豬料,完全由自己的養殖企業自用。因自身技術過硬,并且飼料無外銷壓力,其對飼料的感官要求較低,使用完全無玉米飼料日料。養殖戶使用時也并未發現問題。
以外銷為主的豬料生產企業,不敢過多增加高粱等替代品用量,擔心會影響飼料的外觀、色澤和生豬的采食量。其銷售主要面對經銷商,而目前生豬養殖效益較差,養殖戶會因使用替代品后飼料外觀、色澤以及生豬采食量出現變化對經銷商進行投訴,甚至退貨。困難時期,飼料生產企業非常在意其下游經銷商利益,因此不敢過多替代。
能繁母豬存欄規模較小的豬場,主要采購濃縮料,然后自己添加能量飼料,配成全價料,進行投喂。由于資金實力較弱,他們無法解決替代品的貨源問題,同時缺乏配套的配方技術,所以仍以購買玉米、麩皮為主。
廣東市場的鴨料已經基本做到了無玉米日糧配方,無論是排名靠前的兩大集團,還是規模較小的企業,都是如此。豆粕價格便宜,企業大幅增加豆粕在配方中的用量,氨基酸更為平衡,對能量飼料的容忍度大幅增加。
肉雞料中,企業自身和周邊都增大了高粱等進口替代品的使用量。不過,他們也表示,這種情況在華南地區最普遍,越往北使用量越低。而蛋雞料中,高粱等替代品用量明顯較肉雞料中少。企業擔心高粱等用量過大,會對蛋黃色澤產生影響。
從全國范圍看,在高粱等替代品的使用上,華南地區最為普遍,向北依次遞減。
按照海關數據,2013/2014年度,我國進口高粱489萬噸、大麥416萬噸、木薯864萬噸、DDGS665萬噸,總計2434萬噸,替代玉米用量在1700萬—1800萬噸。2014/2015年度,預計我國進口高粱700萬噸、大麥810萬噸、木薯870萬噸、DDGS 450萬噸,總計2830萬噸,替代玉米用量在2000萬—2100萬噸。
去年,進口雜糧替代國產玉米還處于摸索階段。去年同期調研時,人們普遍擔心高粱中的單寧會影響飼料品質,而今年,再無人提起,有的廠家甚至講到使用高粱對抑制生豬腹瀉有良好作用。調研走訪的廠家,進口雜糧替代國產玉米比例在50%左右,這與我們在港口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一致—港口內貿玉米提貨量下降約50%。
進口低成本雜糧有效降低了飼料成本。原本,廣東是生豬調入大省,但是現在,其周邊的湖南等地,生豬養殖成本高于廣東,再往廣東調入已經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