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具體行動計劃,將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認為,“互聯網+”賦予農業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在生產端要打造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的自動化水平,在流通方面要充分應用農業電子商務,即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電子商務,根本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張新紅提出,要把握好融合、連接、轉型這三個關鍵詞,“在融合過程中要把握互聯網的多重屬性,比如技術、基礎設施、渠道、媒體等,農業要與之進行全面的融合。在與連接過程中把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所有要素考慮到,這就需要大數據發揮作用,驅動現代農業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帶來的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轉型,最終要實現從農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