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
近期,財政部、商務部公布了2015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200個示范縣名單,中央財政計劃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進行對口扶持,發展當地農村電子商務。國務院也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據統計,2014年我國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農產品達483.02億元,較2013年增長69.83%,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76.21萬個,同比增長60.57%。
凡事開頭難,我國“互聯網+農業”正在起步與發展階段,每一步都在不斷探索與總結中前行。針對現狀,我國互聯網的“務農”路應該怎樣走?“互聯網+”又能對農業發展提供哪些有益“加法”呢?
互聯網賣菜初體驗
凌晨兩三點鐘,家住河南省宜陽縣東王村的瓜農陳現臣便要起身趕往洛陽市區銷售自家的西瓜。手扶式拖拉機里除了一車新摘的西瓜,還有一個涼席與一天的飯食。他說,如果西瓜賣不完,晚上就要住在城里。
現年50多歲的陳現臣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別看自己走這么早,到洛陽市也得上午八點多。由于村里很多人都在種西瓜,所以在臨近的村鎮難以賣上好價錢。此外,來收西瓜的瓜販把價格壓得很低,“沒得法子,只好辛苦自己,把西瓜拉遠些去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不為自家西瓜的銷路發愁。
同樣在河南省,家住修武縣孔村的聶玉霞則再也不用披星戴月拉著自家的洋白菜(卷心菜)到市里去賣了。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聶玉霞時,她正在田里種地。休息時,她便拿出手機翻看今天都有哪些商家下單訂購他們家的洋白菜。
“俺們現在都不用自己把菜拿到集市上去賣了,誰想買,就可以通過網上的平臺下訂單,客戶自己上門收我們的洋白菜。”聶玉霞對記者說,村里現在幾乎家家都有電腦,而智能手機更是普遍應用,與農業相關的APP發展迅速,只要你的手機能上網,就可以實現“互聯網+農業”的有效連接。
不過,在對瓜農陳現臣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在農村務農的多為中老年人群,他們對互聯網與手機的使用了解甚少,如何讓這些人群加入到“互聯網+”的務農路呢?
“起初,我們都不會在手機上用這個軟件。”聶玉霞對記者說,她從今年五月份和中國農產品大宗交易B2B平臺——一畝田進行合作后,“他們會安排工作人員定期來菜地里‘操心’我們的菜。”
“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就是我需要什么,告訴你,你再去種植。”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的員工都是從當地招聘來的,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間地頭,教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種植大戶使用互聯網工具,教他們怎么用自己的產品跟全國各地的買家聊天和交易。此外,當有買家來跟農民做生意的時候,我們的員工幫買家看貨,鎖定貨源。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讓農民更好地利用農業互聯網+平臺,最主要是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相關知識的傳授,培育新型農民;二是發展服務性平臺,專門為農民提供相關資訊服務。“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農業電商發展較為成熟,他們或是發展專業資訊服務,或是打造專業性交易平臺,這種垂直電商模式值得推廣。”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番坦途,鄧錦宏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由于當時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沒有到來,農民白天務農沒時間上網,但買家恰恰是白天活躍在網上,“兩批人像平行的軌道,永遠碰不到。”
于是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兒”模式逐漸開啟。即提供信息服務,“比如用戶搜索白菜價格,就能看到一些買家和賣家發布的白菜價格信息。”鄧錦宏告訴記者,幾個月之后,每天有幾萬人登錄他們的網站,很多人還提出要委托銷售或者采購農產品。“這就讓我們開始思考:除了信息平臺定位外,我們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務?
互聯網“務農”還需加點啥?
2014年7月,一畝田月交易額只有50萬元,而現在日交易額則突破3億元;此外,阿里巴巴碼上淘農特產品溯源計劃也在逐步幫助延吉農業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升級……;更多的電商和農戶都在加入其中,我國“互聯網+農業”正呈現蓬勃態勢。
不過,同在河南省,為何陳現臣要為賣瓜辛苦奔波,而聶玉霞則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自己的農業生產。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現在我國“互聯網+農業”仍在發展初期,很多經驗尚在探索中。由于個地方差異較大,有政府扶持指導、有一定規模效益的地方發展相對較好。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如此看來,將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相關基礎設施薄弱對“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整體來看,城鄉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接下來我們對于農村的電子商務,比如在‘互聯網+農業’以及農村發展上還要深入總結,使得將來出臺的政策引導更具針對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農戶們所理解的“互聯網+農業”其實就是把自家的農產品拿到網上去買,拓寬了銷路。
實則不然,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創造的是一個廣闊的平臺,可以實現更多。對此,宋杰凝對記者解釋說,“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方向在于利用互聯網帶動傳統農業升級,將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產經銷各個領域,加速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信息化。
“互聯網+農業”實現了與傳統產業的有效結合,鄧錦宏告訴記者,一些餐飲企業,會全權委托他們去采購。同時,他們也是各級政府的電商戰略合作伙伴。
然而,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痛點是生產效率低、流通水平低、產品能力低。一畝田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院院長高海燕對記者表示,通過農產品電商集中交易能解決信息不對稱與業務不對稱的問題,同時完善支付、金融和商務等服務流程,形成互聯網條件下的集中交易便捷和集中服務優勢。
由于農村發展相對落后,農產品電商還存在網絡、物流、交通等多個瓶頸急需突破。談及電商,必然會與物流聯系起來,高海燕對記者坦言,解決其中“最后一公里”問題仍難把控。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包裹遞進去、輸出來。另一個是B2C中間的問題——把工業、消費品、城市的消費資源情況通過電商的方式送到農村,讓農民共享。
專家普遍認為,“互聯網+農業”必須先從推動農產品進城、幫農民增收做起,否則,再好的技術和解決方案都很難在農村推行。“然而,農民增收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工程,‘互聯網+’起到的是促進作用,并非決定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黃漢權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起步不晚,前景看好
實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多年前便發展起“互聯網+農業”,而我國近些年才開始讓互聯網“務農”,是否太遲呢?
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雖然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現在發展并不遲,且頗具潛力。
“中國在‘互聯網+’這方面與國外的差距并非很大,發展速度也較快。”黃漢權表示,現在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優勢在于,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商戶可以進行一對多的商談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中國的農民對于互聯網的接受速度較快;政府圍繞“互聯網+”進行了大力的支持,對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投入等都在加緊籌備。
李國祥也認為,“互聯網+農業”仍是一個新的領域,很多國家都在進行探索,比如說遠程控制等方面的技術還未成熟,在這個新領域里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
“互聯網+農業”不僅局限于有效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此外,農業科技的應用,社會化服務,農業現代化發展等方面,互聯網帶來的應用前景都非常廣泛,“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農業的有機結合能帶來哪些新的產業,都很值得期待。”李國祥說。
“可以讓全社會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解決消費者信心不足。”在李國祥看來,測土配方、化肥,社會化服務等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提供更便利的措施。
“通過‘互聯網+’,整個農業的產業鏈都聯通起來,使農業生產和監控過程一目了然,實現了農產品的可追溯、可追蹤。”黃漢權補充說。
然而,在看好“互聯網+農業”向好前景的同時,電商、創業者等各個層面的機構組織難免一哄而上,造成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怎樣從全局的角度出發,來制定一個合理的規劃?又該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互聯網+農業”健康發展?
“不可能一下子就規劃好,因為信息掌握有限,市場上千萬的主體都在競爭博弈,政府難以一個規劃統領全局”,黃漢權對記者說,發展初期,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這符合發展規律。
此外,不要進行過多約束,“市場有自己的調節機制,在此過程中做的不好的會被淘汰,政府可適當進行引導,營造公平發展的優良環境。”黃漢權解釋道。
李國祥也表示,“在探索過程中,有成功就有失敗,能否成功還是要看市場的力量。”對于參與者來說,要有一定心理準備,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較難,政府的引導也是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總結的。
在談及未來還有哪些發展模式可進行推廣時,黃漢權表示,現在很多農家樂通過各類旅游網,把農家樂的相關設施以及可來鄉下體驗的項目展現在網絡平臺上;有利于農業眾籌模式,具有共同意向的人通過“互聯網+”可一起合作創業。
“中國的農業市場急需一個互聯網化的第三方重度電商平臺,這種平臺規模在集中市場資源、創造行業生態、推行市場規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此外,鄧錦宏對記者坦言,現在圍繞農業發展的創業者很多,除了“一畝田模式”外,還有創業者在農資產品、農業技術、農民服務和鄉村建設等方面做嘗試,甚至出現一些細分的創業項目。“但要真正讓沙漠變成綠洲,仍需要時間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