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豬價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上漲通道,到今天已經高企了大約一年半時間,2017年全年也依舊被大家看好。無疑,這一輪豬價是令人驚喜的,因為大多數人都賺大了。這與前幾輪不一樣,前幾輪豬價高的時候,或者玉米豆粕價格高,或者是疫情頻發,豬價雖高,但利潤遠不如這一次。這一次,飼料價格低、幾乎沒有疫情,這次的價格高,算是“真的”高。飲水思源,賺了大錢的今天,我們還是要感謝那些導致豬價高企的人和組織。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是誰推動了高價?
一、那些“陣亡”了的養豬場
本輪豬價的高企,最大一個原因是供應量不足,而供應量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很多養豬人在前幾年虧損太多,不得不選擇退出。尤其是散養戶大量的退出,導致能繁母豬數量驟減,產能一時很難恢復,成為本輪主豬價高企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養豬數量總體過剩的時代,養殖者賺的錢從來都不是消費者和屠宰企業的。豬價低的時候,屠宰企業可能更賺錢,而消費者也未必得到實惠。我們賺的錢從客觀上講是養豬同行的錢,恰恰是他們的連續虧損,資金緊張,對未來失望,才含淚選擇退出,他們的大量迅速的退出造成了供應量驟減。現在的高價,正是對前些年養豬深虧的補償性上漲。只不過可惜的是,那些已經黯然退出的養殖者未能獲得補償,而是由堅持下來的豬場承接了。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今天賺到大錢的養殖者,更應該感謝那些退出者,是他們的損失和退出帶來了后來豬價的暴漲。
二、國家環保部
本來,本輪豬價在2016年10月大有迅速進入下降通道的趨勢,而由環保部主導,各地政府執行的豬場拆遷已經成為一場運動。正是這場運動帶來了變局,也給大家帶來了信心。這次運動,究竟有多少豬場被拆?影響了多少母豬?恐怕誰也說不清,但拆遷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或阻擋住了豬價迅速下滑則是大家的共識。絕大多數人繼續看好2017年的豬價,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一個“拆”字。這次豬場絕非拆遷那么簡單,其特點是只拆不遷。現在,京津冀地區的拆豬場運動即將開始,或將進一步加劇生豬供應能力不足的現狀,豬價又豈能不高?雖然豬場拆遷令很多豬場失去賺錢機會,令人遺憾和同情,但環保部客觀上助推了豬價,則是不爭的事實。
三、國家商務部
很多人大罵進口豬肉,其實,還真委屈了國家。整個2016年的豬肉進口量是豬肉162萬噸,豬雜碎149.1萬噸,兩項合計滿打滿算約相當于2100萬頭生豬,相對于6-7億的需求量來說,大約就是3%左右。這個數字從數量上絕對不至于影響到豬價,如果說影響,也是那些媒體過度渲染,引起大家的心里擔憂而已。
說實話,我們還是應該感謝商務部,全世界都在對中國豬肉市場虎視眈眈,而中國早已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已無理由關閉國門。雖然有幾十個國家被獲準進口,但2016年國家是加大了不合格豬肉的查驗力度,僅10月份就查處了29批次,均作了退貨和銷毀處理。其實,大部分豬肉并非衛生不合格,主要是標簽不符合、或貨證不符,約占被查處的90%,為啥那么嚴,你懂的。就像韓國的化妝品一樣,韓國宣布部署薩德,馬上就會有大量的化妝品被查處不合格。
如果沒有國家的限制,去年上半年,國內某最大屠宰企業的老板揚言豬價會下跌一半的預言恐怕就真的出現了。中國缺豬,而世界并不缺豬,且成本更低。正是商務部的對外國要求的陽奉陰違,才讓我們輕松度過了2016。大家請記住一個部門——商務部配額許可證事務局,燒香的時候念叨一句,也許2017年會繼續把好事干下去呢。
四、農業部和國家發改委
本來豬價和這兩個單位一毛錢的關系沒有,但這兩個單位成功打了一次醬油,在一定程度上還真影響了豬價。去年上半年,當某國內最大屠企老板揚言進口豬肉將導致豬價大跌的時候,正是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先后出來發表意見,聲稱國家不會大量進口豬肉,中國吃的肉不能靠進口。正是這些官方表態,才讓一直擔心豬價因進口下跌的養豬人吃了一顆定心丸。一邊是進口限制,一邊是大拆豬場,正是這兩個原因,讓養豬人有了底氣,一次次的用“網絡大串聯”的方式和屠宰企業博弈,算是大獲全勝。
五、感謝微信
微信這玩意可不是光用來聊天,還可以用來搞“大串聯”,成為武器和工具。屠宰企業要是膽敢串聯,那就是搞壟斷,會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懲罰。而養豬人搞串聯,國家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誰讓豬農是弱者呢?不過,過去就想串聯也串不了,總不能坐火車一個個的通知。而今天,有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那就不一樣了,既方便又沒有成本,但效果還很好。去年10月底豬價迅速下跌的時候,筆者寫了一篇文章鼓動大家,20個小時瀏覽量超20萬,轉發量超9000,那是一個快啊。
(本文作者系謀易企業管理咨詢機構董事長王中先生。)